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开文件 / 正文

农业科技报社 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实施方案

来源:农业科技报社 发布时间:2017-06-08 14:48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五个扎实”,按照省委《关于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通知》(陕字[2016]84号)精神及杨凌示范区 “追赶超越”的相关要求,结合农业科技报社“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实际,特制定农业科技报社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讲话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跨越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坚持农业科技宣传服务和自身创新发展“两手抓”,着力构建现代涉农媒体传播体系,着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实施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战略,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壮大综合实力,努力打造权威、主流、专业的涉农全媒体传播平台和农业科技服务、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三农服务平台,发展具有杨凌地域特色和现代涉农文化传媒产业,建设具有较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新型涉农主流媒体集群,成为支撑和引领我国涉农文化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二、追赶目标

    (一)打造一流品牌。将《农业科技报》创建成中国驰名商标,到2020年将其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类涉农大报。

    (二)实现“三个翻番”。到2020年,报社综合经营创收 “翻一番”,达到2000万以上;报纸读者和新媒体用户数量“翻两番”,达到30万以上;报社员工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8万元以上。

    (三)力争“三个突破”。2016年-2020年,报社固定资产累计突破500万;报社建设发展吸引各类资金累计资金突破1000万;报社累计实现利润突破500万。

    (四)确保“三个改善”。媒体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新兴媒体产业、文化培训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产业占报社经营创收比例明显提高,以上三产总计占比超过50%;报社新闻媒体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农业科技报》为主要载体的新闻传播新业态、媒体新集群初步形成;报社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涉农媒体发展路径,加强媒体无形资产的保护运用,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以市场化融资构建媒体融合状态下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追赶超越的具体路径和主要任务

    (一)构建媒体传播体系,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顺应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给媒体格局带来深刻变革的时势,结合杨凌示范区媒体发展现状和报社自身发展特点,建设以《农业科技报》为主阵地,融合网站集群、微信矩阵、微博微视、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多媒体有机发展,形成“纸、网、移、微、视”综合性传播的新媒体集群。

    1、倾心办好《农业科技报》等纸媒载体 

    始终坚持 “立足杨凌,面向西北,辐射全国,服务三农”的办报宗旨,及时正确解读和大量传递国家“三农”政策和讯息,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及时提供和发布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向全国各地农民群众推广传播,增强报纸的实用性;打造一批特色专题、专刊和精品栏目,组织策划系列重大新闻采访活动,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增强报纸的品牌影响力;与全国农林高校、国内各涉农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面向全国的通联网络和队伍,实现新闻触角全覆盖,提升报纸的传播力。把《农业科技报》办成一张国内权威性最高、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在我国“三农”问题上、尤其是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的创新、示范、国际合作方面有一定话语权、深受广大从事现代农业科研、管理和科技推广的人员以及农村读者喜爱的科技大报。

    2、打造“中国农科新闻网”为主的网络集群

    对《中国农科新闻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国内一流涉农网站传播平台;策划建设杨凌农科商城网、杨凌之窗网、现代果业网、杨凌传媒网等网站,形成网上现代农业科技和三农信息的展示与搜索、农业成果发布、涉农产品交易的网络集群。

    3、建设涉农新媒体集群

    建立新媒体融合反战运营机制,主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建立“农科云媒”为农宣传服务融媒体平台。以《农业科技报》官方微信、微博为主阵地,开发建设“面向西北、传播全国”的“三农”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两微一端”)传播平台;从“三农”政策、农村金融、种业、果蔬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致富项目、农村电商、物联网等10个方面开发新媒体矩阵,形成涉农新媒体集群。

    4、打造涉农影视传播平台

    与农林卫视等国内涉农电视频道、影业公司、文化传媒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组建杨凌农业影视传播中心,推出一批影响力大、商业价值高的涉农电视节目、品牌栏目和电影作品;与国内涉农科研院所、农林高校、科研企业合作,开展科教宣传片的专题制作与传播服务。

    5、积极开发其他涉农传播平台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涉农类杂志社合作,组织全国农业各领域资深专家,编撰涵盖种养业、农业经济等领域的农业科技类图书、杂志,推出一批现代农业理论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以及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图书杂志等涉农出版物

    (二)完善媒体为农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是国家赋予杨凌的重要使命,也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赋予报社的历史责任。按照示范区“引领全省、带动旱区、广泛辐射”的农业推广目标和部署,不断完善报社独创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媒体推广模式”,做强做大服务“三农”平台,建设完善报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2020年,开展科技下乡和各类培训达到150场次,受益群众5万人以上;建设农业科技报社科技示范基地(园)达到50个,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

     1、建设纸媒为农服务平台

     发挥以《农业科技报》“瓜果蔬菜帮你卖”“读者服务台”“科技110”“专家指导”“法律服务台”“信息直通车”等栏目互动交流作用,为读者和用户提供精准服务、致富信息和新特技术,解决“卖难”问题和生产难题。

    2、建设网上为农服务平台

    发挥自办网络中国农科新闻网、杨凌农科商城网、现代果业网等网站作用,与国内涉农网站建立联盟合作关系,开发网上快速、便捷、广域、互动的线上线下为农服务功能,普及先进农业科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对接市场销售服务,满足读者和用户对农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建设新媒体为农服务平台

    建设“两微一端”为主的新媒体手机终端为农服务平台;发挥新媒体受众多、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将最新政策资讯、科技成果、市场动态和实时农事技术等及时准确地送到读者和用户手里,拓展为农服务渠道和形式;强化为农服务的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建成国内涉农领域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重要平台和服务涉农企业的智库平台。

    4、建设三农呼叫中心专家远程为农服务平台

    完善“三农”呼叫中心专家远程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组建果树、蔬菜、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专家服务团队;通过400免费咨询电话、网络远程视频诊断等服务,随时随地为读者和用户解疑答惑;强化平台互联网技术,开展农业专家、读者和用户音、视频互动交流,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可感知的为农服务。

    5、建设农技培训为农服务平台

    依托报社“职业农民培训分中心”,按照国家和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规划,发挥示范区科教资源,面向省内外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服务;创新涉农培训机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大学、新农村研究院和知名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开办培训班,开发适应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和项目;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开辟远程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形式,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办好各种农业科技论坛和研讨会,培育高端现代新型农民。

    6、建设送科技下乡为农服务平台

    建立送“科技下乡”长效工作机制,组建“心连心”为农服务专家队伍,走进基层农村,开展各类为农服务活动;

与涉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开展技术讲座和观摩等活动,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7、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为农服务平台

    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依托杨凌科教资源,采取“媒体搭台、专家指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政府推动、农民增收”的“媒体推广模式”,建立50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建基地,把政府、企业、专家和农户结合起来,实现规范化生产,产业化运作,科学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8、建设三农服务中心网点为农服务平台

    完善“三农服务中心网点”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农技服务,解决农户买难卖难问题;利用远程视频信息发布平台的软件支撑,开通免费服务电话和远程视频,对农民群众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指导。

    9、建设涉农电子商务为农服务平台

    加强与涉农电商实质性合作力度,建立自有和共建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农技服务;与省、示范区电子商务协会和电子商务专业机构合作,开发涉农电商咨询和服务项目;组织开展电商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为“三农”发展培训电商人才。

    10、建设涉农展会为农服务平台

    依托每年杨凌农高会和“双交会”,联合其他展会机构,组织举办《农业科技报》“放心农资专题展”和“助农扶贫”专题展等展览展示活动;组织杨凌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涉农展会,展示具有杨凌特色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名优农产品,搭建展示交易服务平台。

    (三)实施融合创新发展战略,建成新型涉农媒体集群

    善于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实施报社媒体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收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资本,大力提升报社所办媒体传播和服务创新能力,扩大对农宣传服务领域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广泛拓展涉农媒体生存发展空间,探索适合自身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道路,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新型主流涉农媒体集群。

    1、完善媒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重组报社组织机构。按照中央《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媒体融合发展内部领导组织机构,重造报社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报社领导班子中明确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分工和责任,科学设置新兴媒体在报社内部的管理层级;编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兴媒体从依附于传统媒体逐步转变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2)健全媒体管理机制。坚持报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创新内部管理体制,破除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思想束缚壁垒,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媒体管理制度,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形态的媒体实施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确保媒体发布的新闻和信息遵循正确统一的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紧密结合起来,解决目前存在的媒体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等问题,使媒体发展格局更加科学合理、满足市场和读者用户需求。

    (3)加强媒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媒体融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尽快调整优化人才结构;着力创新用人管理机制,把各类新闻采编人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统筹调配使用安排分工;研究媒体融合创新项目用人机制,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内部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各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型媒体人才队伍。

    2、提升媒体传播创新能力

    (1)加强内容建设。始终坚持内容建设为本,发挥报社在“三农”方面的采编通联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通过专业、权威报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更好地发挥引导舆论的主体作用;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农时农事信息,在传播中抢占先机;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结合涉农媒体特色和定位,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切实增强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

    (2)创新采编流程。建立统一指挥调度、高效整合的新型多功能一体化采编平台;推进采编工作流程集约化、数字化和系统升级,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新闻产品多种生成、多介质发布;推动新闻信息生产向实时生产、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实现新闻信息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新闻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

    (3)优化信息服务。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用户理念,准确掌握和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信息产品,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提高新闻宣传实效性和用户满意度;把互动思维引入信息服务,通过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优化信息服务,提高用户对新闻宣传的关注度、参与度,实现在互动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

    (4)拓展新技术新业态。与杨凌示范区农业大数据中心等有关机构合作,建设报社涉农数据库;提高数据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为内容生产和媒体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网络技术新优势,改进媒体采编方式,提高信息发布效率;推送网络视听服务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屏幕多终端,实现为农服务多样化;探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展模式,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在用户规模上实现突破,扩大覆盖面。

    3、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1)出台创新创业举措。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媒体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富农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报社创业创新环境优化”三大举措,支持激发报社内部人员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培育新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2)强化创业创新支持。设立报社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建立“众创工作室”,引导和鼓励报社人员围绕事业发展创新创业;加大与提供媒体创新产品和农业服务的生产企业或个人的合作力度,把报社委托生产与支持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农业金融、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和发展互联网、农业科技、金融和多种融资相结合的媒体发展新业务,逐步建立创新创业投融资工作机制。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与互联网企业、涉农大企业、投融资企业合作,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出台媒体融合发展的融资合作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融合项目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加强媒体无形资产保护与运用,构建融合状态下的经营管理模式,增强媒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推动新闻媒体适时上市融资,为打造国内新型主流涉农媒体集群积聚实力。

    4、谋划重大项目建设

    (1)加强项目调研谋划。紧扣中省政策和投资方向,重点围绕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围绕《杨凌示范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涉及报社“杨凌对外宣传、培训模式创新、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任务,精心调研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一是调研谋划“媒体融合”对外传播项目。策划“陕西现代农业整合传播平台”项目、“杨凌农科城全媒体传播平台”项目。

    二是调研谋划“培训咨询”产业发展项目。策划“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大讲堂(杨凌大讲堂)”、农科城文化创意中心等子项目,为丝路沿线国家和企业、农民搭建技术培训、农业咨询和展示交流平台。

    三是调研谋划“为农服务”产业发展项目。策划“《农业科技报》全国现代农业运营服务中心”项目,包括《农业科技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心连心”科技下乡服务团”、“科技示范基地管理中心”等子项目,为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媒体特色服务。

    (2)加快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成立报社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围绕“媒体融合”、“培训咨询”、“为农服务”等产业策划项目,积极包装,争取立项,加强招商,吸引涉农大企业和社会资本在杨凌投资兴业;加强项目考核和奖惩制度,实施项目分工负责制。

    四、保障措施

    以“四个全面”统筹推进报社深化改革发展,破除制约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市场和问题为导向,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和攻坚克难意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释放活力壮大实力,保障“追赶超越”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一)夯实追赶超越工作责任

    成立落实追赶超越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农业科技报社党组对报社追赶超越负全面责任,农业科技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梁孝宏同志为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安排各项工作,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各班子成员负直接责任,结合职责分工,针对负责部门追赶超越的重大事项部署知责、落实尽责,基本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步调一致、群策群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制定追赶超越细化方案

    报社下属农业科技报陕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报陕西发行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任务,制定了本单位的“追赶超越”细化实施方案,对提出的每项任务明确了完成时限,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要求以上单位每周、每月和每季度都要报送追赶超越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三)构建追赶超越发展新体制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媒体传播体系、为农服务体系、融合发展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进展,形成有利于追赶超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强纸媒,建设涉农新媒体集群,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实施融合创新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为报社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四)实施政治思想保障工程

    主动落实报社党总支(党组)主体责任,加强对报社各项工作尤其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引领作用;严格落实报社党总支(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党员政治思想教育,切实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报社党总支(党组)对工会、团委工作的指导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抓好职工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四有”新闻工作者;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开展作风整顿和效能监督,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社风;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走转改”为抓手,形成常态化的政治思想建设长效机制。


    (五)实施经营规模提升工程

    成立农业科技报社传媒产业发展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为媒体融合产业、为农服务产业、培训咨询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整合“纸、网、移、微、视”等媒介资源,全力打造杨凌“农科传媒”品牌,延长为农服务产业链,构建“传播平台互补、为农服务多样、资本资源共享”的涉农传媒产业营销体系和经营管理格局;深化改革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持续创新运营机制,建立新型涉农传媒产业专业经营团队,统筹运营管理涉农媒体资源和为农服务资源,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打造杨凌乃至全国涉农传媒文化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项目、传媒资源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盈利能力,集聚品牌资源优势,利用资本市场加强投融资,力争经营性资产上市融资,实现经营规模大步迈上新台阶。

    (六)实施人才队伍培育工程

    围绕追赶超越目标,制定人才引进规划,为引进和培育媒体融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提供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三项机制”,建立符合现代传媒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引进、培育、储备的薪酬考核奖惩管理体系,激发追赶超越热情,形成追赶超越合力;调整优化人才结构,研究创新用人机制,探索职务、职称并行制度;加大培训教育力度,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人员队伍综合素质;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和善于营运传媒的精英团队,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现代传媒人才队伍。

    (七)实施文化强社战略工程

    以巩固全国文明单位成果和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为抓手,建立考评工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报社”建设活动;通过精神文明创建、道德大讲堂、三项学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构筑人文报社“精神家园”;通过“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营造鼓励创业、善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发挥报社工会、妇联、团委等群众组织作用,开展文娱活动,畅通沟通渠道,化解问题纠纷,实施帮贫救济,关心群众生活,打造和谐报社“职工之家”。

    (八)实施科学管理提升工程

    建立完善适合现代传媒业融合发展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为报社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跨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实施质量强社工作计划,以贯标实施陕西省服务业名牌考评体系等,明确质量目标,严格办事程序,严明工作规则,持续提高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运行效能;坚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议事制度和社务公开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行政管理内控机制;严格落实中省和示范区有关行政管理规定,扎实推进勤政廉政和行政效能监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为报社科学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五、考核机制

    建立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强化内部考核和结果运用,对做出突出实绩的奖励激励,对工作中出现一般性问题的及时约谈提醒,对屡推不动、不担当不干事的严肃追责问责,激发广大干部和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热情,增强“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推进报社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目标。

   (一)落实鼓励激励机制

制定《农业科技报社工作人员鼓励激励实施办法》,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综合评价,考用结合、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简便易行的原则,以“追赶超越”的半年度、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单项工作考评和新闻采编、广告经营、报纸发行、项目建设、工作创新等重大工作考核结果和受到的表彰奖励为主要依据,充分运用平时考核、月度考核、综合研判等结果,通过评优累功、考核奖励、选拔重用、关心关爱等措施,对各岗位人员进行鼓励激励,形成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员精神上受鼓舞、物质上得奖励、政治上有提升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二)落实容错纠错机制

    制定《农业科技报社工作人员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对部门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容错纠错工作实行一事一议,坚持依纪依法、坚持底线,区别对待、宽严相济,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着眼预防、及时纠错,勇于担当、激发活力的原则,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干事创业、及时预防纠错。为创新者容错,为担当者容错,为实干者容错,保护了干部和职工在“追赶超越”中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落实能上能下机制

    制定《农业科技报社工作人员能上能下实施办法》,建立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履职不力、工作平庸、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工作人员调整退出机制。推进报社工作人员能上能下,坚持事实就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党政同责,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以半年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基本依据,综合运用其他方面考核结果或工作不力的责任认定结果,视情节轻重予以降职、免职、调离岗位、责令辞职或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等调整,形成让平庸者下、让失职者下、让不适者下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外部压力,切实解决工作人员中存在的不想为、不会为、不善为和不敢为问题。

    追赶超越的目标已经明确,路径已经清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争先赶超的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路,探索开辟“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传媒业融合发展共赢共享的发展之路,把报社建成拥有强大传播力、较强经济实力、集聚发展潜力的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新型涉农传媒集群,为杨凌履行国家使命、加快自身建设,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将杨凌打造成国际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贡献力量。

    附件:农业科技报社追赶超越主要任务分工表

 

农业科技报社追赶超越主要任务分工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