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杨凌 / 正文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杨凌农高区大有可为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2-24 15:20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23日发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

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作为我国首个农高区,杨凌示范区始终坚持立足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聚焦“三区三高地”建设目标,建设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全力推进平台建设加力提速,加快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杨凌示范区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杨凌国家农高区大有可为。

科技打头阵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要打头阵。翻看2024年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的成绩单,一串串喜人的数字背后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陕西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培育出全球含油量最高(66%)的油菜种质资源,标志着我国油菜高油育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选育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和陕西首头高育种值克隆奶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杰教授团队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编辑田间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编辑技术从理论到指导生产实践迈出了关键一步;

53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登记,4个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9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这些靶向精准的“点题”,找准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也凸显破题、答题的紧迫性。

2024年6月27日,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是继伟隆、荣华种业之后,是杨凌示范区乃至陕西省第三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至此,杨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已涵盖小麦、油菜、玉米三大主要粮油作物。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教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区校融合、协同创新,系统研究谋划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思路路径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省部共建体制优势,区校联动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各共建部委项目、政策支持,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杨凌汇聚,同时围绕打造旱区种业硅谷,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未来农业研究院一期、职教创新园主体基本建成,先正达杨凌育种技术中心三期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投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落地建设,陕西油菜种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运行,服务支撑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先进农机装备制造、低空经济应用等方面都作出部署,并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在制度设计上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智能装备是杨凌的主导产业之一。2024年10月,杨凌葡园智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杨凌农业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不到2个月的时间,营业额就突破150万元。

据悉,这是一家致力于行业级机器人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并推出经济作物种、管、收、销全产业智能化、无人化解决方案的企业。

“这里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全方位的配套服务,这为我们公司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下一步,我们将把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都放到杨凌,加快推广公司新产品和新模式。”杨凌葡园智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源表示,有信心将中国(杨凌)葡萄产业智能装备全产业链研发项目打造成行业标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集群,为杨凌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直以来,杨凌示范区高度重视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焦建设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全面推进平台建设加力提速,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由势转能。

2024年,杨凌示范区3项案例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农业节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揭牌,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9.6亿元,同比增长18%,新增省级瞪羚企业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家。

作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多年来,杨凌示范区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农科示范推广体系,聚焦“大学推广、产业链推广、农业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推广、展会推广、媒体推广”等多种模式的示范推广体系,示范推广效应持续扩大,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效益超过300亿元。

农业新质生产力让乡村产业更有“钱景”

智能化大棚里育苗、植保无人机施肥、科技特派员下乡……春耕时节,漫步中国农科城杨凌,科技“焕”新,好一派希望的田野景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杨凌的“乡甜”,满是产业振兴的香气。红薯、无花果、树莓、太秋甜柿、猕猴桃、葡萄、樱桃、番茄、草莓、西甜瓜、羊肚菌……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村民的获得感持续攀升。

“这几年红薯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村子还要建立红薯苗组培实验室,我也要积极加入,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村民田武辉满是自豪地说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同时强调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2024年,杨凌优化“五联一抓”工作机制,政校企协调发力,姜嫄太秋甜柿、陵湾村蝴蝶兰、除张村循环经济产业园、茂陵村中药材等一批村集体经济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社区)全部清零,50万元以上约占三分之一,100万元以上村(社区)达13个,新增200万元以上村(社区)2个。

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将大力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等“六大行动”,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更加完善,联农带农的产业集群更加壮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到2030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

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国家农高区杨凌将锚定“三区三高地”和“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奋斗目标,抢抓省部共建机遇,深化区校融合发展,聚力提升农业科技策源力、示范推广辐射力、对外开放影响力、融合发展协同力,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扛起担当、展现作为,奋力迈出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和高质量发展更大步伐。